随着“金九银十”秋招季开启,工、农、中、建、交、邮储六大国有大行集体启动2026年度校园招聘,其岗位设置与人才筛选标准的变化,折射出银行业正经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转型的关键阶段。这一转型不仅推动人才需求从“传统金融”向“科技+金融”复合型转变,更倒逼银行员工结构从“基础岗位密集”向“科技人才引领、基层力量优化”的方向深度重塑,行业人才生态迎来系统性洗牌。
秋招“风向标”:数智化人才成核心争夺对象,需求维度持续拓宽
2026年六大行秋招公告清晰显示,数智化人才已成为招聘核心目标,且需求覆盖技术研发、业务融合、全球化服务等多个维度,打破了传统银行业“重业务轻技术”的招聘惯性。
从总行招聘来看,科技类专项岗位占比显著提升。工商银行总行设置“人工智能+”专项招聘计划,面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收20人,同时通过 “科技菁英” 岗位为分支机构储备系统开发、数据挖掘等人才;农业银行数据中心与研发中心分别招聘145人、215人,岗位涵盖信息技术工程师、软件研发等,且明确要求大学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或同等外语水平,凸显“技术+外语”的复合型需求;建设银行总行130人的招聘计划中,科技相关岗位隐含在数据挖掘、系统运营等方向,与业务场景深度绑定。
除核心科技人才外,支撑银行全球化与战略转型的特色人才需求同样突出。中国银行专门推出小语种专项计划,招收德语、法语等11种语言的应届毕业生,优秀者可与总行签约并服从外派安排,匹配其海外机构布局;交通银行、中国银行则围绕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设置专项岗位,如交通银行在信用卡中心、省直分行增设相关方向,中国银行总行直属机构开设“养老金融中心金融综合岗位”,聚焦养老金金融、养老产业金融等领域,体现“战略导向型”人才储备思路。
这种招聘趋势背后,是银行业对“数智化转型不能仅靠技术堆砌,需人才与业务深度融合”的认知升级——既需要能搭建技术框架的人工智能人才,也需要能将技术落地到养老金融、跨境服务等场景的复合型人才,更需要支撑全球化布局的特色人才,形成“技术+业务+场景”的三维人才需求体系。
信用卡业务 “突围战”:数字化人才缺口成转型关键,倒逼岗位结构调整
作为银行业零售业务的核心板块,信用卡业务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存量精耕”的转型,成为推动行业人才需求洗牌的重要场景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,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为7.15亿张,较2024年同期减少约3400万张;同时,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,交通银行等机构的调整尤为密集。这一“瘦身”过程中,数字化人才成为信用卡业务突围的核心资源。
从秋招岗位看,信用卡中心的科技属性显著增强。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招聘的12人均为“科技菁英”,细分金融科技岗与数据挖掘岗,后者直接负责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;中国银行、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均开放信息科技岗,覆盖产品研发、数据分析、风险管理等环节,需通过技术解决用户黏性不足、同质化竞争等痛点。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,信用卡业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,数字化人才不仅能提升获客效率,更能通过场景化运营实现“从营收中心到客户服务中心”的转变,这是银行突围的关键。
当前信用卡业务的人才需求变化,本质是“业务转型倒逼岗位结构调整”的缩影:传统的线下推广、柜台服务岗位因分中心关停与线上化替代而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挖掘、AI风控、场景设计等数字化岗位。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分析,随着人工智能在信用卡业务中的深度应用,硬科技人才的要求显著提高,需同时掌握技术逻辑与金融业务规则,这也导致“科技+金融” 复合型人才缺口达30%以上,成为制约转型的瓶颈。
员工结构 “重塑潮”:科技人员增长与基础岗位优化并行,总量呈下降趋势
从六大行员工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,数智化转型的影响已从“招聘端”传导至“在职端”:一方面,科技人员数量持续增长,成为员工结构中的“增长极”;另一方面,基础岗位因技术替代而减少,员工总数呈下降趋势,同时基层员工的资源倾斜力度加大,形成“科技引领、基层优化”的新结构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六大行员工总数约为185.29万人,而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降至182.6万人,半年内减少约2.69万人,反映出技术对简单重复岗位的替代效应——银行柜员、客服等前台岗位因自助设备、智能客服的普及而缩减,如工商银行“工银智涌”千亿级金融大模型已赋能20余个业务领域、200余个场景,建设银行金融大模型覆盖274个应用场景,重点支持智能客服、授信审批等领域,直接替代部分人工操作。
与总人数下降形成对比的是科技人员的增长。2024年末,六大行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,且仍保持增长态势,这一趋势在秋招中进一步强化——工行“人工智能+” 专项、建行“科技类专项人才”岗位的设置,将持续扩大科技人才在员工结构中的占比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数智化转型中,银行业并未忽视基层力量,反而加大资源倾斜力度。工商银行明确提出“加强薪酬资源向基层员工倾斜”,农业银行则聚焦县域人才队伍建设,通过“县域青年英才选拔”“薪酬资源倾斜”激励员工扎根乡村振兴一线;从地域分布看,农业银行西部地区在岗员工达 115843 人,占全体员工的26%,为所有地域最高,体现出“基层与科技并重”的结构优化思路。这种调整既避免了“重技术轻服务”的误区,也通过基层资源倾斜保障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。
深度分析:数智化转型倒逼人才结构变革的底层逻辑与挑战
银行业人才需求洗牌与员工结构重塑,并非单纯的“技术替代”,而是政策导向、市场竞争、技术迭代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背后蕴含深刻的行业转型逻辑。
从政策层面看,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的推进要求银行调整人才储备方向。养老金融、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发展,需要既懂政策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,如中国银行养老金融岗位、交通银行金融 “五篇大文章” 专项岗位的设置,正是对政策导向的直接回应,推动人才结构从“通用型”向“战略型”转型。
从市场竞争看,互联网支付冲击与存量竞争倒逼银行依赖技术破局。信用卡业务的卡量下降、分中心关停,反映出传统“线下获客+规模扩张”模式的失效,而数字化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用户分层管理、场景化服务,成为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手段,这也使得“科技+金融”人才从“辅助需求”变为“核心需求”。
从技术层面看,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的迭代重构了银行的业务流程。金融大模型的应用不仅替代了基础岗位,更改变了业务开展方式——如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回答基础问题,AI风控提升信贷审批效率,这使得银行对“能驾驭技术、优化流程”的数智化人才需求激增,同时也要求传统员工向“技术辅助、服务深化”方向转型。
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,是“科技+金融”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不足。一方面,高校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,缺乏金融科技、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系统培养;另一方面,银行内部“技术岗与业务岗壁垒分明”,缺乏 “双通道晋升机制”,难以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内部人才。对此,专家建议,需构建“高校-银行-行业”协同培养体系:高校增设交叉学科课程,银行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同时建立技术与业务岗位的流通机制,破解“技术人才不懂金融、金融人才不懂技术”的困境。
评论:银行业人才结构重塑需兼顾“转型效率”与“可持续性”
银行业的人才需求洗牌与员工结构重塑,是行业从“数字化”向“数智化”跨越的必然选择,但这一过程需避免“唯技术论”,兼顾转型效率与可持续性。
从短期看,银行需持续加大数智化人才招聘力度,填补当前30%以上的复合型人才缺口,同时通过内部培训推动传统员工转型,减少技术替代带来的岗位冲击——如工商银行通过大模型应用培训,提升基层员工对智能工具的使用能力,实现“技术赋能人” 而非“技术替代人”。
从中长期看,需建立“人才-业务-战略” 匹配的长效机制。一方面,根据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、全球化布局等战略方向,动态调整人才储备重点,避免人才与业务脱节;另一方面,通过薪酬向基层倾斜、县域人才培养等措施,保障金融服务的普惠性,防止“技术集中于总行、服务断层于基层”的问题。
对于求职者而言,需把握“技术+业务”的复合型发展方向,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、数据挖掘等技术能力,也要了解养老金融、跨境服务等业务场景,成为“既懂技术又懂金融”的稀缺人才。
总体而言,银行业人才结构重塑不是简单的“增删岗位”,而是构建与数智化转型相适配的人才生态。只有平衡好科技人才、基层人才、传统转型人才的关系,才能实现“技术驱动效率、服务保障温度”的双重目标,推动银行业在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。